在“双新”推进过程中,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立足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”的校训,打造“问思课堂”教研品牌。学校鼓励学生敢于质疑、善于提问,在真实情境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。通过建立涵盖提问能力、思考品质、探究实践的多元评价体系,推动课堂从“教”走向“学”,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全面发展。
10月27日下午,学校成功举办“素养导向教学实践探索(第一场)”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。活动以“问思课堂”为抓手,通过数学与自然双学科展示,呈现两节富有思维深度的课例。数学教研组长孙瑞红老师和综合教研组长陈娟老师领衔主持,带领教师们探索素养导向的课堂范式。
数学会场《幻方》:在文化情境中构建数学思维
朱老师执教的《幻方》以“大禹治水”中“洛书”的古老故事引入,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中开启探索之旅。教学中,朱老师通过两次递进式探究活动,引导学生自主观察、计算、比较,逐步发现幻方“横行、竖列、斜行上数的和都相等”这一幻方的本质特征。课堂上,不仅有学生的独立思考,还有小组的合作交流,互相启发,引导学生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,这样的互动模式让学生主动思考、积极表达,在辨析判断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。
本节课将文化浸润与素养培养相结合,践行“双新”理念,让学生在学会思考与归纳中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同步提升。
课后,朱老师从如何体现“双新”理念和“问思课堂”的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了说课。她强调课堂以“问题”驱动、以“思维”为主线:用“图中藏着什么数学秘密”引发好奇,“你发现了什么秘密”“这两个九宫格是幻方吗”等开放性问题引导思考,依托独立思考、小组交流、比较归纳、判断验证 等活动,让学生在“做数学”中深化理解,实现从“教知识”到“教思维”的转变,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。
自然会场《奇妙的壳》:在实验探究中培育科学精神
综合教研组傅依婷老师执教的三年级自然课《奇妙的壳》,紧扣“问思课堂”主题,以问题驱动思维,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。课堂从“鸡蛋为何握不碎?”的疑问切入,巧妙制造认知冲突;随后引导学生围绕“蛋壳有何特点?”“蛋壳承重本领如何?”“凸凹面承重有差异吗?”等问题,通过看、摸、掂的观察,以及“压一压”“啄一啄”的实验,逐步拆解疑惑;最后以“薄壳结构为何能应用于建筑”收尾,深化探究思考。整堂课以问题串起探究脉络,让学生在“提问—思考—验证”中培养科学思维,充分展现“问思课堂”以问启智、以思促学的特色,让自然科学探究充满活力。
课后,傅依婷老师以说课的形式为听课的老师们深度拆解本节课的“问思”设计逻辑,分享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践思路的落地。
最后闵行区教育学院教研中心科学研训员朱枫老师从生活连结、学生主动学习、素养导向等维度点评指导,对本节课予以充分肯定与鼓励。
评课现场思维活跃,教师们围绕“问思课堂”理念,聚焦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、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及学科素养的落实路径展开交流。大家肯定了课例在“以问促思、以思导学”上的实践价值,也对如何深化探究性学习、强化素养渗透提出优化建议,为课堂改进提供了多元思路。
本次教学研讨不仅是两节展示课的呈现,更是学校构建“素养导向”课堂的一次深入探索。我们相信,课堂的深度,决定学生发展的后劲。学校将持续推进“问思课堂”系列教研,推动教师从“教得清楚”走向“引导学生学得明白”,让核心素养在每一节课中真实落地、自然生长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