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3月,由于疫情原因,我们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。3月12日起,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。
疫情期间,人们生活的有序性被打乱,很多事情偏离了正常轨道。每天不断增加的感染人数让人心惊,严格的防疫举措让人紧张,日复一日地困居在家让人烦闷,父母干预过多引起的冲突,过量的疫情信息等……,这些因素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情绪及行为问题。
疫情防控,我们决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课程学习,更要关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。
线上学习已经五周了,许多同学面临着以下的困扰。
一、害怕新冠疫情,担心自己或者家人被感染
表现:
新闻里,每天那么多新增病例。
小区有新增确诊病例。
是否和某个病例“擦肩而过”?
父母买菜、拿快递的时候是否遭遇了“传染源”?
部分学生的家长是医务人员,孩子心疼家长,也担心家长会不会被传染。
对策:
1.感到慌张很自然,过分担心不必要。
2.关注积极的、简单易懂的信息,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常识,做好个人防护措施。
3.调整认知,跳出思维怪圈。
4.积极配合核酸检测,做到心中有数。
5.如果真的感染上了,积极配合治疗。
二、网上各种疫情相关信息,心情就像过山车, 忐忑不安
表现:
听说,哪里哪里,整个小区都感染了。
听说,哪里哪里,到处都乱糟糟。
听说,因为疫情,死了很多人。
听说,为了消毒,要在空气中消毒杀菌。
……
对策:
1.提高信息判断能力,不信谣、不传谣。
2.管理好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。
3.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。
4.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。
三、天天闷在家里,不能出去玩
表现:
我想去踢球!!!
我想去轮滑!!!
我想去骑自行车!!!
我想去打羽毛球!!!
我想去散步!!!
……
对策:
1.探索适合的锻炼方式,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。
2.把家里想象成旅游景点。
四、电子产品太吸引人了
表现:
手机、ipad可比学习有趣多了。
游戏、聊天、偶像剧……时刻充满新鲜。
特别是游戏很容易让人着迷。
对策:
1.电子产品双刃剑,合理应用才是理。
2.学习时间,屏蔽手机,交给大人保管。
3.使用软件的定时和健康保护功能。
使用闹钟给自己定个时。
五、家长好唠叨
表现:
“你怎么又看手机了? ”
“你怎么还不去写作业?”
“作业写完了吗?”
“快去上网课!”
“为什么不举手?为什么不连麦?”
“多洗手!”“多吃水果!”
“早点睡觉!”“怎么还没起床?”
“赶紧去练琴!”
对策:
1.唠叨背后有牵挂。
很多时候,父母的唠叨背后其实表达着另一种温馨的语言。
“你怎么又看手机了?”可解读为:我担心你视力下降。
“快去写作业!”可解读为:我希望你自主学习。
“早点睡觉”“好起床啦”可解读为:你的身体健康对我很重要……
2.应对唠叨有妙招。
①转移注意法
②甜言蜜语法
③规范言行法
④自我调侃法
六、家人争吵与干扰
表现:
家人间的“拌嘴”或争吵。
孩子在上网课,家长在边上刷手机、追剧、打电话、吃东西。
上网课时,弟弟妹妹总是来干扰。
对策:
1.家庭约定:不要乱发脾气,用简短的语言。
2.划出学习区域。
3.转移二宝。
七、没人陪我玩
表现:
1.爸妈整天工作或者玩手机。
2.我想同学们,我想回学校。
对策:
1.通过电话和网络等方式与朋友聊天倾诉。
2.休息时想办法多和人说话,和值得信赖的家人、老师保持联系,通过互相交流,增强归属感和情感支持。
八、心情烦躁,感到无聊
对策:
1.早睡早起,保持健康的作息。
2.做一些有意义的放松训练。
3.听音乐,看电影,看电视,看小视频。
4.散步、聊天。
5.乱语或者身体抖动。
6.和全家人一起烹饪美食。
7.吃点开心的美食。
8.艺术及兴趣爱好。
9.全家游戏欢乐多。
在这个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,希望坚守家中的同学们能够与家长互相理解,彼此尊重,多多沟通,和谐相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