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赋能课堂 智慧习作教学

发布者:王强发布时间:2025-04-25浏览次数:10

2025424日下午,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实验学校成功举办了以“AI人工智能和智慧笔叠加运用,提升小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质量”为主题的语文教研活动,活动由闵行实验小学的刘芸老师主持。

活动中,杨琦老师和庄天乐老师围绕四下第五单元习作课题《游___》,创设生动的情境,指导学生进行习作。两位老师充分运用AI和智慧笔等教学资源,赋能学生的习作和修改工作,课堂氛围活跃。

课后,两位老师进行了说课。杨琦老师介绍,本单元语文要素是“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”,习作要求是“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”。杨老师将35分钟的课堂划分为15分钟方法指导和20分钟当堂习作两个板块,巧妙地把教学过程分解为三个部分——“给霄霄一家推荐出行地”“写好过渡句”和“理清人称视角”,体现了“课堂是学生的练习场,而非教师的演讲台”的教学思想。

庄天乐老师表示,本单元以“妙笔写美景,巧手著奇观”为人文主题,聚焦语文要素“学习按游览顺序写景物”。本节课借助AI平台设计了自评、互评及展示三个环节,让学生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人。庄老师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:学生们上传习作至AI平台,平台生成诊断报告;范例教学;限时修改环节以及自评互评展示。最后庄老师创设霄霄致电感谢的情境,引出“班级游记集”的任务,将技术辅助、同伴互评、成果展示有机结合。

随后,来自闵行区实验小学的赵冉冉老师和刘卫老师进行评课。两位老师表示:杨老师和庄老师的习作课让人受益匪浅,展现了AI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的魅力。其中有三点很值得关注,一是AI赋能精准定位优缺点。两位老师以习作评价标准为依据,让AI评价围绕标准展开,既夯实了习作基本能力,又突出了游记的习作要素。二是注重学生习作思维的思辨性和独创性。其中,庄老师引导学生判断AI给出的建议,避免其取代学生思考,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。三是多元评价协同效应,实现习作能力的进阶。通过AI评价、自评、互评、师评,强化学生成功体验,激发习作兴趣。

两位老师还对AI赋能课堂提出了一些建议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,对AI建议的把控并不精准,故可以将初次AI评定前置到课前,让学生有个性化的建议,老师提出共性建议,通过共性建议的分析和指导,强化游记习作要素。

刘芸老师在点评总结时指出,两位教师构建了“情境-方法-技术”三位一体的习作指导路径。杨老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写作动机,依托教材提炼表达密码,运用路线图支架引导学生建立认知框架,有效区分文体特征。庄老师引入AI智能诊断系统,在二次修改中示范人机协同策略,形成闭环机制,既发挥技术优势,又保证学生认知主体地位。

刘老师强调,AI时代的到来引发教与学方式的变革,技术不仅是工具,更是激发学生表达欲望、提升写作能力的催化剂。未来,需继续探索技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深度融合,让语文教学既有“数字智慧”,又不失“人文温度”,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高级思维能力。